“這裏是皇宮!還請三哥自重!”
宋嫣然用力地,把蕭子楚摸着她臉頰的那只手拍了下去,並後退了兩步。
蕭子楚見狀,不但不覺得尷尬,反而還大笑了起來,看着宋嫣然的眼神,也愈發癡迷。
宋嫣然越是後退,蕭子楚就越是要跟上來,“老六愚鈍,分不出好壞,像六弟妹這般優秀,做老六的王妃,當真是委屈了……”
“委屈不委屈,恐怕也不是三哥說了算!”
蕭子楚話的話還未說完,蕭若錦的聲音,便讓蕭子楚把未說的話,全都吞回腹中。
宋嫣然剛聽到蕭若錦的聲音,就被蕭若錦一把攬入懷中。在這種情況下,宋嫣然沒有掙扎,而是順從地靠在蕭若錦懷裏。
蕭若錦的語氣,明顯帶有挑釁之意,蕭子楚聽後,大笑了起來。
“六弟真是好福氣啊,身邊有這樣一個賢內助。”蕭子楚意味深長地說,“只可惜,六弟妹再優秀,六弟的心中,也就只容得下一個宋雨柔。”
蕭若錦眉頭微皺,正要開口,宋嫣然就先主動側身,摟住蕭若錦,腦袋在蕭若錦的懷裏蹭了蹭,嬌滴滴地說:“連三哥都覺得王爺虧待嫣然了,往後,王爺可要加倍對嫣然好啊。不然,嫣然就去三哥面前,告王爺的狀,讓三哥幫嫣然來敲打王爺!”
宋嫣然這夾聲夾氣得模樣,連她自己都受不了,可蕭若錦似乎很是受用,竟把宋嫣然的身體緊緊按了按,兩人的身體也貼得更緊了。
宋嫣然的笑容有些僵硬。
蕭若錦分明是在趁機佔她的便宜!可礙於蕭子楚還站在這,宋嫣然只能強忍着心中的不滿,繼續裝出與蕭若錦恩愛非常的模樣。
見宋嫣然和蕭若錦這對面和心不和的夫妻,在他面前擺出璦昧之姿,蕭子楚頗覺無趣,哼了一聲,氣惱地走了。
蕭子楚一走遠,宋嫣然就要把蕭若錦推開,蕭若錦卻像個無賴,不肯撒手。
蕭若錦在宋嫣然耳邊沉聲道:“三哥尚未走遠,隨時可能回來,你難道想讓三哥看到我們不和的一面嗎?”
宋嫣然也拿不準蕭若錦是認真的,還是故意陰她,但她還是等了一會兒,確定蕭子楚沒回來,才把蕭若錦推開。
這次,蕭若錦倒沒再抓着宋嫣然不放。只是宋嫣然從他懷裏溜走的時候,他覺得懷裏空空的,有些不捨……
小廈言情小說
蕭若錦整理着衣服,不緊不慢地說:“三哥爲了籌備宴席,費了不少心思。他籌備了這麼久,竟被你截了胡,你這次可是和三哥結了大梁子。”
“這是陛下的安排,又不是我主動搶的。”宋嫣然嫌棄地,用手帕擦了擦剛纔被蕭子楚摸過的地方,“三哥若是不滿,大可去找陛下,和我哪門子脾氣?”
宋嫣然又抱怨了幾句,就去御膳房裏查看食材了。蕭若錦一聲不吭地在後面跟着,宋嫣然知情,但也沒阻攔。
第二天,宋嫣然又早早進宮,跟着御膳房的人一起籌備。
到了傍晚,天色漸暗,客人到場,宋嫣然便讓人把她早先準備好的火鍋端上去。
她這次給大家安排的,是紅油火鍋。
她之所以會做此決定,是因爲她發現,御膳房裏有許多銅鍋。
宋嫣然本以爲,這裏是沒有火鍋的,詢問了御廚才得知,原來這裏早就有喫火鍋的習慣。只不過,在這裏火鍋不叫火鍋,而叫骨董羹。
而且,這裏的火鍋,都以清湯爲底,連御廚都不知道,竟可把這鍋裏裝滿辣椒。
宋嫣然以前曾自己學着做過鍋底,所以就把自己當初的製作方法告知御廚,御廚記錄下來後,照着宋嫣然的要求,試着準備了出來。
有些調料,這裏是沒有的,宋嫣然就一邊嘗着,一邊和御廚商量着更改配料,改了四、五輪後,才定下現在這個火鍋底料得方子。
宋嫣然知曉,京中人鮮少喫辣,所以就只讓御廚做了微辣,儘量讓大家都能吃得了。
與此同時,宋嫣然又做了些不同口味的涼粉,有甜有鹹,做成小份,在各位賓客的桌子上,各擺一份。
她還用石灰水和糯米粉,做了些涼糕出來,專門給大家解辣。
至於配菜,她則是特意讓御廚準備了,宮裏幾乎不會用到的內臟,什麼毛肚、黃喉、鴨腸……應有盡有。
只不過在處理這些東西的時候,御廚們的臉上頗有難色。宋嫣然檢查了許多遍,確定食材都處理乾淨,才分成小盤,讓人端過去。
除此之外,宋嫣然還準備了氣泡水,和她特製的冰鎮酸梅湯,供大家解渴。
不過,光是這麻辣火鍋可不行。
宋嫣然知道,蕭子楚之前爲這筵席籌備許久,所以找御廚要了蕭子楚定下的那份菜單,選了了幾道菜做出來,一起呈上去。
各種口味齊全,大家想喫什麼就喫什麼,誰都餓不着,這就是宋嫣然的想法。
麻辣火鍋和配菜一端上去,大家先露出疑惑的表情,尤其是看着鍋裏的那些辣椒,還有一些生的內臟,大家心裏都有些嫌棄。
宋嫣然走上前,爲大家介紹各種內臟的喫法,告訴大家,每一種煮多久最爲適宜。
也就在此時,宋嫣然見到了她的救命恩人——南邑國太子宇文淵。
看到這個人,宋嫣然頓時愣住。
這不就是早先她跌落懸崖,遇到的那個願意幫她的人嗎?當初就是他,親自把她送回到附近,還提點她,調查秋離縣和怡縣的縣令。
這人竟是南邑國的太子!
宋嫣然心裏很是震驚,但又懷疑是否只是長得相似。
在她的目光和宇文淵相對之時,宇文淵笑着朝她微微頷首,宋嫣然就確定,是他沒錯!
宇文淵突然起身,拱手對皇帝說道:“早先就聽聞,北安國多得是能人異士,本殿如今算是見識了。本殿自被冊封爲太子後,就走訪多地,這還是頭一次喫到,如此特別的筵席。本殿在這裏,多謝陛下用心款待!往後,南邑國願與北安國交好,能不戰,便不戰!”